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选择加入同盟国作战。然而,战败的命运很快降临,奥斯曼帝国成为了战败国,在协约国的压力下签署了屈辱的《色佛尔条约》,这份条约几乎将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分割殆尽。在这危急关头,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站了出来,成为拯救土耳其的民族英雄。
凯末尔在青年时期便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他清楚地认识到,奥斯曼帝国的腐败和衰弱是导致其覆灭的根源。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他便主张土耳其应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战争。然而,当战争爆发后,凯末尔作为一名军人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达达尼尔海峡保卫战中,他成功地击退了协约国的进攻,保护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
然而,战后,奥斯曼帝国被迫签署了《色佛尔条约》,这个屈辱的条约几乎让帝国土崩瓦解。凯末尔愤怒于自己的祖国被外力割据,他积极联络各地的军队和民族主义团体,号召大家团结一心,誓死保卫土耳其的独立。在凯末尔的带领下,土耳其人民开始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最终,凯末尔的力量逐渐壮大,土耳其成功抵挡住了外来侵略,协约国被迫承认了土耳其共和国的独立,《色佛尔条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条件更为宽松的《洛桑条约》。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成为新国家的首任总统,而安卡拉也被确定为新土耳其的首都。那么,为什么凯末尔会选择安卡拉作为新首都,而不是继续保持伊斯坦布尔的地位呢?答案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
首先,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伊斯坦布尔作为土耳其的历史名城,地理位置虽然独特,位于欧亚交界处,并且是东地中海的交通枢纽,但其便利的交通也使得它易受外敌的威胁。在奥斯曼帝国衰退后,失去的大片欧洲领土让伊斯坦布尔失去了战略纵深,而安卡拉位于内陆,远离外部威胁,更适合作为一个相对安全的首都。
其次,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家政策的根本转型。奥斯曼帝国曾经致力于扩张领土和传播伊斯兰教,而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则更注重民族独立、民主和世俗化,因此不再需要一个面向欧洲扩张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地理优势不再与新国家的战略方向相匹配。
最后,凯末尔的改革计划,尤其是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触动了许多旧有势力的利益,而这些势力的重心恰好集中在伊斯坦布尔。为了避开这些旧势力的阻力,并顺利实施改革,凯末尔选择将首都迁移至安卡拉。此外,安卡拉也曾是凯末尔发动独立战争的起点,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作为新政府的起点和象征更为合适。
尽管伊斯坦布尔已经不再是土耳其的首都,但它依旧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中心地位没有改变。通过迁都这一举措,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首都的选择不仅仅是历史传统的延续,更要考虑到当前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土耳其的这一历史决策,正是基于当时国家所面临的特殊局势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深思熟虑之举。
(作者:浩然文史·ABC之友)
此文为浩然文史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